驳论、立论和大批判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分页)

送交者: 常乐 于 February 23, 2018 21:58:21:[新观察/xgc2000.org]

我在一个帖子里教头脑简单的大老粗做驳论:“你要针对他某个论述,或者考证他的论据不成立,或者分析他分析论据支持论点的过程不合理。”

还真有个大老粗说是练习一下,可怜弄成编造事实的大批判。

驳论是要论证某个论述有问题,这一般是为自己立论做铺垫,由此论述不一样的论点。

只是指出个别论据有误,又不是提供给作者,而是背后抹黑作者,这只是大批判罢了。

大批判时还编造事实,死不认错如孔乙己。听到别人称某人是学者都难受。有这样的心理问题,自寻烦恼啊,太容易受刺激了,一受刺激就打鸡血发癫?

————————

附录

常乐| 批判刘仲敬 大老粗是无能为力的

刘仲敬的言论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可怜的是出声的人不具备批判的能力。

批判刘仲敬,不需要具备他那么强大的才、学、识,只需要基本的才、学、识。你要针对他某个论述,或者考证他的论据不成立,或者分析他分析论据支持论点的过程不合理。

有基本才、学、识的人,知难而退。没有基本才、学、识的人,自曝其丑。

以他的短文“排华学”(附注1)为例,你或者考证他的史料不成立,或者分析他分析史料支持论点“文明包含排华”的过程不合理。

出声者都是头脑简单的大老粗,或骂脏话、发疯了、疯子、反共的华人都不好,或说不需要反驳,因为美国各级政府道歉了。这类标题贴或标题,让人倒胃口。

我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你爱青菜还是萝卜,没人在乎”,说过只说青菜好吃、萝卜好吃、都好吃、都不好吃,等等观点,那没用。要细细地说出理由来,所以要写出文章来。近日我链接或转发过一篇文章,是FT中文网上某法学家在今年“新年期许”论坛上的长篇演讲,标题是“我们需要一个说理的社会”(附注2)。说理就是要论证,要细细的发言或写文章。

刘仲敬的Medium账号里,是他的推特言论的备份。我曾经全部读了一遍,顺手做了链接或转发。看到“排华学”引出的好笑反应,想起多日没读他的推特言论了,就再读他的新论,顺手做出链接或转发。

刘仲敬是个天才的历史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对这方面有兴趣的人,读他的东西,必有收益。不爱读书的大老粗,尽管绕道,何必麻烦自己呢?自娱自乐,干什么不行呢?

附注

1. 刘仲敬| 排华学

https://medium.com/@LiuZhongjing/排華學-f87a8f8908c

2. 梁治平| 我们需要一个说理的社会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6329

(2018-2-22)

————————

常乐| 你爱青菜还是萝卜,没人在乎

俗话说,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对这么简单的选择,就会有无穷的观点:青菜好吃、萝卜好吃、一样好吃、都好吃但青菜更好吃、都好吃但萝卜更好吃、都不好吃但青菜更难吃、都不还吃但萝卜更难吃……

甲只说观点:青菜好吃而萝卜难吃。乙只说观点而自夸为观点交锋或交流:青菜难吃而萝卜好吃。这样的观点交锋或交流就只能比谁嗓门大了。

觉得自己的观点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需论证,除了懒于思考和表达外,还因为心智封闭在契诃夫讽刺的套子中。

美国哲学学者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一个科学学派有一套范式,包含了基本假设、研究方式一整套东西。科学学徒跟着导师学习在一整套范式中做研究。一个学科中有一个主流学派和几个竞争主流地位的非主流学派。如果主流学派被非主流学派替代,主流范式就改变了。有些原主流学者会改宗新主流范式,但有些原主流学者不会改宗,只能自然淘汰,也就是年老不再发表论文。

范式就是一种套子。范式和范式改变被使用于相似的很多非科学领域。

很多人觉得,观察和报道事实,应该客观和中立,但是对于事实的科学观察和报道以及其他领域的新闻报道和史料考证等,都有观察和报道者所处范式的作用。为什么观察和报道这类事实而非其他,为什么从这个角度观察和报道这个事实,为什么突出报道事实的某个部分,都有范式的作用。

科学或哲学、评论等都是先有观点(制约事实的规则或倾向性)猜想后,再找事实加以分析,论证观点。范式的作用更大。有些涉及利益或价值观的哲学或评论,更在观点之前先有类似于科学学派基本假设的利益或价值观立场。

文章有立场和观点,太平常了,不值一提。阅读要注意的是,文中事实是否可靠,对事实的分析是否合理,能否支撑观点。不能在阅读中对这些进行思考,并用对别人文章和事实的思考分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瞎编个罪名,片言只语攻击一下,就是套子中的反智主义者的无能表现。

青菜萝卜,你爱什么,没人在乎。合理深入地思考,细致地分析事实,支撑起你的观点,可能还有点意思。当然,如果你觉得权力和金钱才值得劳心劳力花时间,对事实、价值和概括的好奇心和探究,没有报酬,是吃饱了撑得,那你就继续随口发表和反对观点吧,不过还是不会有人在乎的。

(2015年12月4日)

————————

常乐| 关于雅克萨战役

你的质疑用的是中文维基,不用说是繁体,因为简繁体都一样,三篇来源资料都是大陆的,还有一本大陆出版的俄文书译本。叙述雅克萨战役的是两篇大陆作者的文章。英文维基叙述太少,清朝/中国说法来源资料一本书,俄国说法来源资料两本书。但都没有提供电子版。

你看到来源资料,怎么会不看看?看看就不会引用这个条目编者的编造说法了:“……另有40多人不愿回国,被编为康熙俄裔近卫军。”也就不可能跟着编造:“……还有若干哥萨克自愿被清军编入佐领在北京安置。”

这个编造标出的来源资料是第二种:张丹卉:清初雅克萨战役之始末。条目的链接失效了,但很容易找到。其中的说法是:“另有45名俄军连同家属愿意留在中国, 遵照康熙帝旨令, 安插于盛京。”奇怪的是,张文这个说法的来源资料标了个[36],参考文献中却没有[36]。所以从张文,到条目编者的编造,再到你的编造,变成连串乌龙了。

还是看似乎靠谱些的第一种资料吧:郭晔旻:雅克萨大捷比失败更糟糕:为1840年屈辱埋下伏笔。

【次年,清廷便决心“永戍黑龙江”,设置黑龙江将军,任命熟悉边情的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就近指挥,并在瑷珲筑起黑龙江城,作为前进基地。经过3年努力,清廷修成从墨尔根(今嫩江县)到雅克萨对岸总计25站,全长1300里的驿站;建立了黑龙江水师,建造了500余艘战船和运输船,存储军粮七千石,足够三千兵士食用三年。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后勤上的充分准备,远征雅克萨的清军必定会先于城中的俄军耗尽补给而被迫撤退。

  雅克萨之役的参战清军是清廷从全国各地调集的精锐部队。按照中方史料,投入第一次雅克萨之役的部队包括原本驻防黑龙江的一千多满洲八旗兵,京营八旗兵近200人,山东、山西、河南的汉军500人,由精于骑射的东北赫哲、达斡尔等族组成的“新满洲”官兵500人,以及由福建籍官兵组成的500藤牌兵。总计约三千人。第二次雅克萨之役的参战清军人数相对较少,为二千一百人。】

“在第一次雅克萨战争爆发时,把整个雅克萨城和周围农村的全部俄国农民、商人和猎户都搜罗在内,俄军也仅能集结起450人的部队,清军(中方史料3000人,俄方史料15000人)在人数上占有7:1甚至更多的巨大优势。1686年,清军(中方史料2100人,俄方史料8000人以上)再次进攻雅克萨,此时的俄军守城兵力尽管得到加强仍只有826人,清军仍拥有至少5:2的人数优势。”

“雅克萨之战时,俄军的人数虽然远少于清军,却拥有轻型火器火力上的绝对优势。第一次雅克萨之战,450名俄军拥有300支火绳枪,第二次雅克萨之战,826名俄军拥有火绳枪100支,先进的燧发枪850支!反观清军,两次参加雅克萨之战时的主要武器还是刀矛弓箭,携带的火枪都不超过100支,实在令人汗颜!”

【清军投入雅克萨之战的火炮不足百门——俄国人又夸大其词地讹传为150门野战炮和50门攻城炮——其中最有威力的当属20门“红衣大炮”,包括8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与12门“神威将军”炮。】

【第一次战役发生在1685年6月,由都统彭春率领的清军用“红衣大炮”围攻雅克萨三天之后,城中的俄军不支, “阿尔巴津督军”托尔布津乞降,保证将“不再来犯”。因此清军主帅彭春允许残余的俄军携带个人财物离开雅克萨,并提供了必需的马匹和食物将其送至额尔古纳河口。清军焚毁木制的雅克萨堡垒后也退往黑龙江城(今瑷珲)。】

【依靠这两种火炮的威力,清军在第一次雅克萨战争中大获全胜。两种“将军炮”炸毁了雅克萨的木制城墙和塔楼,炸死俄军100余人。准确而猛烈的炮火甚至令无力还击的俄军(当时雅克萨城里只有3门炮,每门炮只有一发炮弹)相当可笑地以为在清军中操作这种“欧洲造大炮”的是一些换上了中国服装的“欧洲雇佣兵”。】

“1686年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再次出兵雅克萨,并在攻城的第4天战斗中击毙敌酋托尔布津。但清军受阻于俄军新建的雅克萨城堡之下,只得转入长围久困。从1686年8月起,在低达零下40度的严寒中,清军围困雅克萨城堡长达10个月,直到1687年5月16日,中俄双方即将开始签订《尼布楚条约》前的漫长边界谈判,清军开始从雅克萨撤军,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宣告结束。”

刘仲敬在那篇随笔中的说法是:“清軍以幾十倍的兵力、水師和火砲,在結雅河兩次一敗塗地。這些人馬放在南線,足以攻陷二十個廣州和五百個揚州。雅克薩戰爭動員了全國百分之九十的火砲,以及滿洲和鄭成功最精銳的部隊。每一個省份都出人出錢,南明皇帝從來沒有得到這樣的待遇,然而仍然打不下一百多民兵守衛的木牆。而且,莫斯科朝廷甚至不知道遠東發生了什麼事情。沙皇宮廷給兩位代表的訓令翻譯出來就是,給我弄清楚到底是誰在什麼地方做了什麼,滿洲人那些看不懂的文字到底在說什麼,不要干擾了搜集皮毛的正業。”

说第一次雅克萨战役,清军惨败,是错误的。

一百多个民兵的说法,可能是来自第二次雅克萨战役清军围攻10个月后,俄国民兵剩下150余人。

我早就说过,说话和写文章都会出错,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不说不错。文革前有些古代文史教授配有助手,专门给文稿改错和找引文出处。

借此搞大批判,很无聊。想想自己大批判时都编造吧。

维基百科-雅克萨战役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雅克萨战役

Wikipedia-Sino-Russian border conflict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no-Russian_border_conflicts#Qing_perspective

张丹卉:清初雅克萨战役之始末
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4585

郭晔旻:雅克萨大捷比失败更糟糕:为1840年屈辱埋下伏笔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5916525.html

刘仲敬| 西亞和東亞的奧斯曼主義者
https://medium.com/@LiuZhongjing/西亞和東亞的奧斯曼主義者-2e6111a60002

(2018-2-23)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标题:

内容(可选项):

文章类别:原创 转贴 发送转贴请选择转贴按钮,否则转贴将会被删除,转贴须知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版务相关(删贴、投诉版主、举报等)的贴子请到版务区发布,否则贴子将会被删除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分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