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树皮 于 September 30, 2006 10:17:29:[新观察/xgc2000.org]
这两天网上最多的新闻报道和评论都是围绕中共政治局常委、前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落马一事。除了普通百姓的交口称快加之对陈类贪官的怒骂外,就是对中共反腐决心和反腐败体制机制的议论。今天看到文人学者余秋雨先生从文化的角度看陈良宇事件,觉得他为大家提供了另一视角。
文化对一个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秋雨先生从参加一次不太愉快的上海文化艺术界的活动经历谈起,讲到活动中上海不少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一批人文学科专家在发言中频频提到一个名字,不带姓,只说后面两个字,显得十分亲切和熟悉。后来得知说的这个人不是康德和罗素,也不是孔子和朱熹,竟是这座城市的最高领导!令人奇怪的是,这个领导人肯定不是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为什么这么多学者教授一次次不怕重复地提到他呢?这其实是一种精神跪拜,那天跪拜对象并不在现场,可称之为“缺席跪拜”。这种现象令人堪忧。当天在会场,秋雨先生在发言中就故意强调了上海这些年来在文化上的严重滞后,结果招致了那些学者教授吃惊的目光,还被打断其中两位打断了发言,说上海文化在很多方面已不在乎国内坐标,只在乎国际坐标。他们打断发言的架势,完全是居高临下。看到这里,明眼人会想在这样一个有关人文学科的研讨会上,人文学科的学者至少应该比“良宇”更有发言权吧?但是那么多学者教授对“良宇”的恭敬和傲慢,让人特别是做学问的人匪夷所思且难以接受了。
余秋雨讲到的一段话似乎可以点破问题的实质:真正的知识分子是应该对公共权力担负监察责任的。康德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有勇气在一切公共事务中运用理性”,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很大一部分,主要在从事对无权力者的批判,发泄对同行的嫉恨。听上去声音很响,却不必支付点滴勇气。他们一次次省略某个自己并不认识的领导人的姓氏亲亲热热地叫着,只要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立场和背景,不为什么,只为在糟践同行时让别人误会成是上级的意图,又明知任何机构也不会去查。他们认为,这就是“人生智慧”。 学者、教授们失去人格的吹捧习惯,助长了某些领导人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这就是文化所起的负面作用。当代中国很多文人成天在做这样的事,使不少官员忘了自己究竟是谁。